解脱之道讲记 c16 慧之进修

天龙排行榜admin2024-09-21 18:03:201A+A-

智慧继续教育

解脱之道讲记 c16 慧之进修

有些人因为前世修炼了深奥的智慧,所以今生听到什么道理,就能立刻开悟。

我们可能觉得很奇怪,有的人听完佛法马上就懂了,有的人却一点都不懂,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这跟我们过去的业力有关。有的人前世有闻法修福的业力,所以福报、智慧根基很深,有能力今生一听就能懂。有的人现在生活富足,一辈子不用努力;有的人怎么努力也得不到,这跟我们过去的业力有关。智力也是一样,前世学过这个法的人,今生听完这个法,很快就能懂。有的学生在学校里,理科很好,文科就不太好;有的学生对文科特别感兴趣,但是理科成绩不好。我记得有一个和尚讲过他的同学,那个同学在学校里,理科很好。有一天,他跟和尚讲起他前世看到的因果:我前世住在某处,那个母亲还在世。为了验证,我找到了那个房子,里面住着一位老太太(就是我前世的母亲),她告诉我,她的儿子已经死了二十多年了(我是他儿子的转世)。我找到一个箱子,里面放着我前世看过的一些书,都是专门研究科学的。确实有前世因果。如果你前世听过大乘佛法的性空性慧,这一世要领悟就特别容易,听过一遍就什么都懂了。有的人怎么努力都领悟不了,那是因为他们前世学的是外道,现在听了佛法感觉很好,但也只是感觉很好而已。身体又跑到外道那边去了,因为习惯。我在弘法中看到很多这种现象,因为过去还有一些业力,所以他们听我们讲缘起法的时候,他们非常高兴,但是外道的习气毕竟很深,最后还是回到了习气中。所以业力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三宝,成为一个正式的佛弟子呢?因为听法修法,即使这一生不能圆满成佛,来世也不会失去正见,业力会延续下去,这是很重要的。那些建立了正见的人,即使经过百千劫也不会堕入三恶道。所以听法树立正见是非常重要的。

“但如果把前世和后世连在一起,从最初的发愿到实现的整个过程来讲,那么每一个学佛的人,都必须经过闻思修,才能获得无碍的证悟智慧(或证悟三昧)。”

过去世听过佛法的人,现在一听就能有感应;过去世没听过佛法的人,现在就需要打基础。要经过闻、思、行的过程。如果不听佛法,不知道修行的顺序,不知道修行的内容、方法、目标,怎么能有成就呢?所以第一是闻(智慧),第二是思(智慧),就是去思考、去选择、去消化、去融合。修行智慧就是去体会、去实践。如果不修行大乘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心,光是听闻有什么用呢?在修行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真是这样:如果你很贪很欲,你真的可以去布施,去关爱那些弱势群体、需要帮助的人。渐渐的放弃之后,你会发现,我的我执在慢慢的淡化,你的贪婪和执着也没有那么强烈了。所以你一定要修行。菩萨把众生作为你修行六度的对象。从菩萨的角度来讲,你也要感恩众生,没有众生,你就没有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修行的机会,你怎么能获得解脱呢?所以菩萨对众生是不会傲慢的,不会以为自己很有钱,很聪明,可以帮助他们。相反,正是因为我们感恩众生,我们才能够修行六度,才有机会最终获得解脱。

闻思修行就是修行,只有修行才能获得证悟无碍的智慧,不然是不可能的。有些人很擅长讲理论、写书,但是从来不修行,不关心众生,怎么能证悟无我的道理呢?所以自私自利、自我保护的观念还是很深的。再好的佛法,如果是在上师那里,不在自己那里,你就得不到利益。如果你内心的执着不消失,那执着的力量就会在你的意识里产生强大的力量,那就是业力。生死就是这个业力造成的。大家想一想,如果你不去掉这个执着、贪婪、执着、傲慢,怎么能断掉生死轮回呢!所以请注意,六度波罗蜜就是要断掉对我执,断掉我们的贪婪、习气,这样才能净化执着的意识。

“如果不听闻、思考、修行这三种浊世智慧,就绝对不可能证得无上菩提。”

为什么舍利弗听了缘起偈语就证得初果,亲近佛陀半个月就证得阿罗汉果呢?还是需要闻思修的过程。但是他前世已经具备了闻思的深缘,所以这一世一听就明白了。他这一世一听就开悟,是因为他前世的缘,也就是闻思修的过程。我们不能只看这一世短暂的一生,那是说不通的。从三生相续来看,不是没有因缘,如果前世没有努力的因缘,这一世不努力,那就难了。幸运的是,我们这一世可以看到这些法,经过老师的指导,会更好,更善巧,更有用,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样的因缘。

“所以我们讲智慧的学,也要按照一般的学法,把三种智慧和烦恼分别讲出来。

古人修习听闻智慧,多是透过亲耳听闻佛法,或听闻弟子之教诲,因此亲近善知识便成为获得听闻智慧的必要条件。

首先讲闻、思、行三种染智慧。在古代,能有机会亲近佛陀是莫大的福气,后世只能一代一代地将佛陀弟子的教诲传承下去。我们想学佛法,该听谁的教诲呢?坦白说,现在的我们有点难,要靠运气。因为法师很多,宗教也很多,不只是佛教。听完之后,你要觉得这是你喜欢的,然后你才想要,要做出选择,不容易。所以,听闻佛法、亲近善知识当然很重要,但是选择善知识更难。

“但自从各种佛经汇集流传以来,稍有缘由的人,都可以自己阅读、研读,按照经论的教诲,得到正确的理解,修行,获得闻见的智慧。”

当然,在听闻过程中,遇到善知识当然最好,但有些人因为前世的智慧,已经建立了很好的基础,虽然今生不一定马上遇到真正的善知识,但读到过去大善知识所写的经论,很快就能明白,只要依教奉行,依法修行,同样可以听闻得智慧。

“但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佛法的根本道理。佛法的根本意义,就是广博的知识、广博的领悟,不只是闻慧而已。广博的知识,能顺应三法印或一法印,才叫闻慧。”

“根本利益”这四个字很重要!什么是根本利益?这就是我一直在强调的——佛教独有的、世界宗教和其他宗教所没有的特质!如果不把握佛教的根本利益,你就会经常和其他宗教混在一起,你怎么能有所成就呢!只有佛教才有而其他宗教所没有的特质,就是三法印,也就是佛教的根本利益。

有广博的知识、有广博的经验,并不等同于闻慧。有广博的知识,能够符合三法印或者一法印的,才叫闻慧。这是重点。看很多书、听很多法,解决问题是不够的,必须符合三法印和一实相印,才是真正的闻慧。三法印是诸法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一实相印是一切法的空性。三法印又归于一实相印(空性),就是大乘空性智慧。

“小乘经云:能观无常、无我、涅槃者,为有学问者。大乘经云:能闻法性空性,即是真实之实相者,为有学问者。”

大家好好听!多听别人讲还不够,听外人讲得越多,自己越惨,那就不叫有学问了。真正的有学问,必须顺应三法印。大乘法门虽然不讲三法印,但要正确体会法性空性,或者说是实相,才叫有学问。有学问,不只是多听闻法,而是顺应三法印,顺应一法,才能有闻见智慧。

“观想智慧,就是对所听闻的法,进行思惟与选择。观想智慧,不再重听闻的字句,而是进入了选择义理的阶段。”

你听的都是别人讲的,经书上讲的,它还没有变成你的。听完佛法,你要去思考,去消化,去融会贯通,要有定力,要明白其中的逻辑,然后去理解清楚,它才会变成你的,这才是真正的思考智慧。比如听了很多师父讲了很多宗派,很多理论,都是不一样的,最后我们去消化,去决定哪个是正确的。如果你不去思考,不去选择,就觉得每个都是对的,那你就是杂学,没有思考智慧。

“佛法本来都是平等的,但为了适应世间众生的不同性情,就随意地开示无数方便法门,结果本来平等圆满的佛法,就分成圆满的和不圆满的了。”

佛在世时,讲的是究竟的根本道理,可以让人一刹那解脱。对那些外道倾向很强的人,佛也会用方便法门。如果我们知道什么是究竟,什么是方便法门,那就没有问题了。但是,佛教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演变,我们已经分不清究竟和方便法门了,就把方便法门当成究竟,把究竟法门当成方便法门。问题就在这里!所以现在听佛法难就在这里,你不能说它不是佛法,它就是不究竟。不究竟和不是佛法是不一样的,凡是追随经论、追随祖宗的人,都是在讲佛法,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很多都是因应形势需要而想出来的方便法门。比如印度的婆罗门,他们相信有神,有师父。佛教要破除神、师父的概念,他们接受不了。佛教为了接受这些人,也有方便的说法:“我们有如来藏,本来就是清净的佛性,只要你发现自己本来的如来藏,就可以成就。”这些有外道思想的人很喜欢,就接受了他们学佛。但如果不知道这只是方便,就执着于它,以为它是究竟的真理,那你就颠倒了!这就是我们的难处所在。究竟的真理和不圆满的真理,让我们很苦恼。

“修智慧、辨义的原则,是以究竟义来辨义暂时义,不是以暂时义来辨义究竟义,因为判断一个道理是否究竟圆满的标准,不能以不究竟圆满的道理为依据。”

我们不能拿不圆满的教法当做衡量的标准,所以才有三法印一实相印。“印”就是验证,以此来验证佛法是否正确。就算是有大神通的师父讲经,我们也要用三法印一实相印来验证他讲的对不对,才不会离谱。现在有很多有超自然概念的外道,说自己有超凡的神通,比佛还大。但是对我们来说,听起来和三法印不一样,他们里面有一个“我”,一个神话中的师父。我们一听就知道,这是在讲神话,不是佛教。那么如果没有三法印一实相印的基础,我们怎么判断是究竟义还是暂时义呢?就算临时佛教还在解释佛教,但是外道的思想已经和临时佛教没有任何关系了,还在门外呢!

思惟智慧就是了解、分辨什么是究竟义,什么不是究竟义,如果以不是究竟义的法作为修行的原则,这样的修行是永远不会成功的,因为那只是一种方便,所以思惟智慧的重点就在这里。

“比如佛陀常常宣说无我,但为了度化某一类众生,有时也顺便说有我;无我是确定的教法,是究竟的教法;有我是不圆满的教法,不是究竟的教法。”

这样我们就可以分辨了。如果你要引导、皈依基督教徒、穆斯林或者外道,你给他们讲无常、无我,他们肯定不接受,马上就会反对你。那怎么办呢?为了方便,我们可以讲我、讲主、讲上帝,但那只是方便,不是究竟。我们必须明白这一点。

“所以要判断二者哪一个是正确的道理,就要以无我取我,要明白佛说我的方便用意,不可颠倒,以我为真理的根据,去取无我,去修正无我。”

我们要以三法印为根本,才能决定其他一切。大乘佛教后期,出现了一些方便法门。佛教在印度发展过程中,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复兴,使佛教逐渐衰弱。所以,佛教为了救度或者皈依这些有我执的外道,也用了很多方便法门。所以后期的佛教,多是以真实常住的如来藏佛性为念。这是方便法门。但是现在如果执着于此,佛教的正见就会逐渐消失。注意!佛教在印度流行了一千六百到一千七百年,最后在印度灭亡了!方便法门用得太多,就当成是终极,失去了正见,佛教就危险了。注意!这个很重要!佛教在印度灭亡是事实。人间天地之首的大佛教,竟然被毁灭了,这岂不可笑!但你想想,它为什么被毁灭?老师为什么要选择那么多的法门,把整个佛教的派系都讲清楚?目的就是为了选择正确的见解,让我们找出什么是正确的见解,什么又是方便的见解。如果我们以宗派、以山为观点,就以为老师说的就是对的,而不去讲清楚究竟义和非究竟义,那佛教就危险了!老师的辛苦劳作就来自这里:把佛教根本的究竟义和方便的非究竟义一一讲清楚,再从历史演变中一一比较各个宗派的理论,哪个是究竟义,哪个是非究竟义,就一目了然了。老师这么辛苦,是为了让后来的学生,有了一些踪迹可以追随,有了一些征兆可以去思考,按照他的方法去选择,让他们知道佛教原本就是这样,又经过了这么多的变化,才形成了现在的状态。

如果我们不知道佛法的根本是什么,只是盲目的按照那些方便法门修行,能得到解脱吗?所以要注意,很可惜,佛法的正确见解消失了,人人都能学得解脱的美好佛法消失了。现在的观念反而是:“唉!我们现在没有办法了,业障太重,靠不住自己,更不可能得到解脱,只能等着救度。”这是什么话啊!这些观念从哪里来的?就是正确见解不明确。上人这么辛苦是为了谁呢?“为了佛教,为了众生”,这六个字就是上人伟大胸怀的真实写照!为了让我们的佛教兴盛,让众生真正有一条解脱之路。上人一生致力于佛法的选拔,不断研究、撰写论著,默默耕耘了七十年,毫无怨言。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他的贡献和伟大,甚至诽谤、批评他,这很可悲!所以当我们得知这些的时候,我们非常感动,真的要感谢师父,没有师父的指导,我们学佛会非常困难,非常盲目。所以我经常说,在世的菩萨是难得的,如果有机会,你们应该去顶礼、供养、结缘,这样能为众生种福报。供养这样的真菩萨一次,比供养我这样的世俗法师一万次更有价值。所以我希望趁在世的菩萨还在的时候,如果有机会,你们应该去顶礼、供养、结缘体方法师 中有听闻,这样你们才有福报,你们的正见才不会断绝,不然,你们以后怎么学这个法呢?这是题外话,大家应该都明白。

“如果不了解正确的究竟义、暂义观点,而去辨别佛法的正确道理,那么,所得出的结论,就会离佛法的正确道理相去甚远!”

这是老师最大的感叹!他出生于清末民初,看到民初的中国佛教非常弱小,不是天上掉馅饼就是鬼上吊,是专门救死扶伤的宗教,真正的佛教观没有了。老师非常伤心,佛教这样肯定不是简单的缘由,所以他去研究印度佛教。因为中国佛教是从印度佛教的某个时期传入的,这个缘由之前就已经种下了,所以老师要研究印度佛教的历史。大家要注意。

“无论是印度的中观观点,还是唯识派的观点,甚至以《楞严经》和《起信论》为究竟教法的传统中国佛教,都有各自审慎的评判态度和严谨的论证方法。我们不妨取长补短,摒弃偏见,相互印证,从而得到合理的看法和圆满清净的智慧。”

从印度带到中国佛教的中观、唯识、真常等主要理论是真常派,它的基础是如来藏的思想。这是中国传统佛教,关键点就在这里。中国传统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基础是《楞严经》、《起信论》、《华严经》、《妙法莲华经》,都夹杂着真常如来藏的思想。所以,老师不说谁绝对好,谁绝对坏,而是要求我们取重要的正确点,摒弃偏差和错误,相互印证、相互交流,这样我们才能合理地选择正确的观点,我们的智慧才会清净,这就是智慧的一部分。

但是,有多少人有能力把中观、唯识、实相的究竟方便全部、全部地 ...

“在三浊恶世智慧的修持过程中,想行智慧与行行智慧都起着分别、选择一切法的作用,但前者(虽然也修了定力)不随从定心,后者则随从定心。想行,又译作意行,是观想的别称。因为定力尚未成就,所以不随从定心,仍是一种散乱的心观察,所以叫想行智慧。等定心成熟了,就能在定中观察、选择一切法的真谛,这就是智慧的修持。”

养慧阶段和想慧阶段一样,还有分别、决断的状态。但是想慧阶段的分别、决断还没有对应到心的定力,而养慧阶段必须对应到心的定力。心能定力、对应到定力,才是真正的养慧,无碍的智慧才会生起。

“当心能安住于一境界时,无论是世间现象,还是究竟谛,就是灭境。灭境出现时,心对一切法境界都了如指掌,但那不是观智,而是应该以灭定达到的心境。”

心安定在一个状态,不管是世间现象,还是究竟谛,都安定在一处,心会渐渐地安定下来,这就是灭度灭。心安定下来的时候,对世间一切法也看得很清楚,但这时候还不是观智,只是与灭度和定相对应的心境而已。一般来说,先修灭度,再修观智,就叫灭度和观智双修。

“在修行达到止观之后,可以在世间观察因果、缘起,乃至佛陀的庄严相貌;或在究竟谛观中观察法无我,本寂灭。”

当心灭出现的时候,心就渐渐地安定下来,变得清净,变得清明。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观察了。观察的对象是世俗现象的因果。在传统的佛法修行中,我们可以观察佛的庄严相貌。或者观察究竟的真理,也就是观察一切法的无我,涅槃寂静的灭度。这些都是只有通过观察才能体会到的。

“不但心非常清静,而且在清静的状态下,可以如实地观察、辨别,体会一切法的真谛。从静中观察、观想,就是禅定的成就。”

心到了寂静清净的境界,但那不是终点,而是需要在那个境界中观察、观想,因为那个时候的观察非常细微。决定的重点在于实相空性的问题,是寂静涅槃的问题,重点在于实相的观察。一般来说,观想散乱心的时候,一般的散乱心里面还存在很多烦恼,观察不够深入细致。当散乱心平静下来的时候,就比较清净、平和,那个时候观察就会非常细微,连心里的细微念头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观察究竟的实相:一切法都是无常、生灭的吗?是不是没有常,也就是没有我?是不是真的灭了?这个灭法的本质是什么?这时候观察就会非常清楚。所以这种观察,必须配合止与定,才能真正达到观的修行。

“单单专注于世间现象而获得专注并不能导致开悟,必须观察一切法最终都是空的,只有这样,才能以无染污秽的实证智慧引发修行烦恼的智慧。”

这句话很重要,如果只观察六根、六尘这些世俗的方面,心会慢慢地平静下来,但这只是静心、定力,只能让身心安静下来,并不能成就佛法。必须进一步观察一切法都是空的,才能从烦恼智慧中生起无碍的实相智慧,也就是真正体会到法性空性。需要注意的是,体会到法性空性才是更进一步的真实体会。

“虽然修行智慧不能直接导致开悟,但它是达到开悟的必经阶段。无自性、无分别的智慧可以降伏内心的烦恼,导致开悟的智慧。”

那种宁静、那种清净是可以体会到的,这是一个过程,你必须要经过这个过程,因为心已经宁静了,不会起伏,才会出现无自性、无分别的智慧。

依赖的观察是不变的,不变的,这可以诱使思想的痛苦和触发真正的观察是,我们将在这里教您的未来。观察的内容,即使您学到了很多理论,您仍然无法使用它。这不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东西,如果您没有机会参加九天的冥想,那么您应该在最初的三天内参加三天。因此,至少您应该知道观察事物的内容是什么,这非常重要!

“通过不断努力改善智慧的培养,真正的和毫无打击的智慧将出现并实现即时实现的智慧,这将使人们能够消除苦难,结束生育和死亡,并实现解放的优点。”

如果我们的身体和思想逐渐努力地培养智慧,那么我们的身体和思想将慢慢进入状态。从或的角度来看,实现空虚的深度可能会出现,当您真正看到空虚时,所有都不会出现,“ Shua”……,您的身心消失了,如果您可以实现这一洞察力,那么您确实可以意识到这一点。但是,这些过程都需要持续的努力,连续的冥想和洞察力,当您的身心成熟时,“ shua”……只要您能够真正地实现空虚和智慧,只要您能够实现这个条件,您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例如,听力智慧的成就包括信仰的根源 - 对三首珠宝真理的坚定信念,这是信仰和智慧的统一性的表现。思考智慧的成就,纯粹的戒律的出现,尤其是促使人们深深的同情心和愿望,并成为智慧的独特智慧,即实践的独特智慧。

一旦通过聆听佛法实现了智慧,对三种珠宝就不会有更多的疑问,这将建立一个坚定而清晰的信仰,信仰和智慧是一种,这是听证智慧后的实现,这将是更深入的智慧,并且会更加善于构想。智慧。

“要实现没有泄漏的智慧,以真理的智慧实现真理的真理,智慧和真理是平等的和非偶尔的,并达到理性和智慧平等的最高状态。”

智慧的实现是集中精力和智慧的平衡。

因此,最初的智慧实现总是对真实本质的偏见原因将在所有事物中彼此对应。”

老师谈论刚刚意识到佛法的空虚的人,将不可避免地会偏向于理性的性质不仅会关注集中度或真理,我们可以将这种真实的本性融入世界上的所有事物,所有这些都会逐渐与真理相对应。推动。因此,当我们刚刚意识到空虚时,我们将不可避免地关注真相,但是我们必须慢慢返回世界并与所有事物合并,以实现所谓的毫无疑问的世界和真理。

“但是,如果一个菩萨放心,他必须广泛地渴望学习世界及以后的所有无限佛法,以及各种善良和奇妙的知识。”

当您看到众生的苦难时,您将无法承受它,您将进一步发展菩萨的同情心,练习菩萨的行为,并教导所有这些,所有这些都会成为您的自动责任,您将愿意在整个世界中学习所有的知识,并以此为您学习,并愿意为他们学习,并启动了一定的知识。从“从虚假到空白”的第一步,您将有智慧响应大量的众生的需求。

“ 不仅具有道路的智慧,而且还有道路的智慧。这是不经常注意到的东西。真正的智慧不仅强调了理性和生活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理性和现象的统一;它在所有世俗的研究中都可以既可以跨越无限的研究,从而使人们能够成为典范的研究,以使其成为典范的研究,以使所有的佛教都成为了一个世界的境外,并且可以成为所有的世界为了使佛教教义受益。”

人们认为,只要他们努力工作,他们经常练习冥想并忽略世俗的事务。他们将更加积极地意识到真理,他将无法依恋或保护自己的五个鸟类,这将使您的小小的起居室无可避免地燃烧,但五个人都会燃烧。 Ient !因此,“自我”的人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因此他们会自私地保护自己的人;

我经常告诉我的实践者,我知道我会在一段时间内享受幸福和舒适的余地,还是要使所有众生都能享受。他的道路,您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学习,以了解哪些众生需要什么,他们的苦难和麻烦可以用来解放有时的生物。每天很多书。有时,您可能会阅读我一个月的阅读,我需要广泛地学习和学习。 s 自然。

不用担心,佛教会导致佛法的人,就像我现在所说的那样,他们只是无私的奉献。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bbmw采集呈现,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告知删除,谢谢!

支持Ctrl+Enter提交

©2013-2023 bbwm.cn 赣ICP备2022006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