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武侠的世界”看中医

天龙手游admin2024-05-27 7:06:09129A+A-

如果提到武术流派,几乎所有人都会感到陌生;中医也有流派,但很多人可能很难分清楚。虽然中医流派可能不像小说中那样凶猛暴力,但随着各流派医术的提升,中医文化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兴盛态势。著名作家金庸先生笔下的六大流派,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如果将中医流派比作六大流派,中医各流派对各种疾病又有何绝招呢?

1.华山派-寒凉派、温阳派

华山派原本是五大剑派中实力最强的一个,但是由于派内两位前​​辈对武术的理解不同,各执一词,导致两人关系破裂,导致派内出现剑派与气派分裂。

寒阳两派的对立关系可以用寒阳两派来代表,虽然两派不像剑派和气派,但对医术的追求都更高,关系虽然不至于不可调和,但确实理解上有所不同,在某些方面是相对立的。

冷派

寒凉派创始人刘完素在武林中德高望重,是金元四大宗师之一。他虽然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却不愿入仕官府享受金饭碗待遇,而是在武林中致力于为劳动人民的健康服务。他认为伤寒的各种症状多与“热”有关,强调“热”的危害。

主武器:感冒药

武术秘笈:著有《素问玄机元病史》、《素问病机气医保命集》、《伤寒症状与根源》、《三耗论》、《护子秘方》、《素问要注》、《六合健药》等书。

功法特点:寒凉派功法特点显著。寒凉派首领刘完素认为《素问》十九种病机,多由热致病。他从临床角度主张热病病机,提出一套表里兼治的治疗热病的方法。他根据人的体质和温病流行特点,总结治疗经验,反对使用古方,极力反对使用有致热倾向的药物。他善于运用寒凉药物,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继寒凉派刘先生之后,医界又涌现出吴又可、叶天士、吴居桐、薛一飘、王梦颖等一批名家,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著作。

暖阳学校

又称火神派,创始人郑启南,派址成都,人称“郑火神”。郑因著《医理真传》一书而出名,此书被认为是该派的开山之作武侠q传创派祖师哪个能用,被誉为火神派的领袖。理论上崇尚阳气,实践上则强调温养正气。其武器善于使用大剂量辛热性药物,如干姜、附子、桂枝等。

其内在实力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

1.阴阳是诊断和治疗一切疾病的原理。

2、注重阳气,以肾阳为本。

3、以扶阳为主,善用生姜、附子。

4、善于辨阴证,有诸多独到见解。

5、血亏症状,多为阳虚所致。

火神派传承犹如火炬,郑启南晚年才开宗收徒,其弟子陆竹枝父子在民间被称为“陆火神”,陆竹枝的孙子陆崇翰更是当代火神派的代表人物,可谓一家三代皆立下大功。

其实寒凉派与温阳派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截然相反,中医各派之间联系紧密,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独立,而是相辅相成,只不过由于季节、地域、气候等因素,行医侧重点不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2. 武当派 - 温养派

武当派是武林中颇有名气、崇尚正气、除恶扬善、侠义精神十足、受人尊敬的大型宗派。

其创始人张三丰是一位圣人,总是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他在武林中处事公正,从不占别人便宜。武当七侠传承了师父张三丰的思想,为人善良宽厚。

这种被大肆宣扬的正直伦理,在某种意义上也与温养学派的主张不谋而合。

温暖滋养学校

创始人薛逸主张补真阴阳,攻邪必先扶正,反对乱用寒药、攻方,重温补益,并提出“阴常不足,阳本不足”的著名论说,认为人体元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得者为阳,失而难复者亦为阳。

他对炼制丹药也有独到的见解,创新炼制出左归丹、左归饮等名药,对治疗命门阴阳不足有奇效。

薛大师的武术技巧受到两个武术流派的启发:

一是传承李东衡补土养精体系。

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脾胃失调的观念运用到暴饮暴食出血的治疗中,并灵活运用前人的功法。

二是承袭滋阴派的肾命门学说,但其思想来源来自王炳对《内经》的注疏:

大寒如不热之热,即无火!热来去,画藏夜,画停夜,四季而动,即无火!我们应该帮助他的心。

薛大师的武功秘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薛氏自撰的论述疾病病因病机、治法、记载各学科临床病例的著作,代表作是《内科学文摘》两卷本,这是我国第一部以内科学命名学科和著作的著作。

第二类是经他批注、补充的作品。

第三类是纯粹的学校出版物。

在实战中,薛大师融合了部分滋阴派理论,一方面保留了滋阴补肾的道理,另一方面又加入了温补命门的功法,使滋阴派武术得到优化升级,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发挥,同时也推动了温补派的进步,直至成为武林中的佼佼者。

3. 少林寺-温病派

天下武术之本源,皆少林,仅此一句话,便可看出少林功夫在武林中的领先地位。当武林中出现邪恶势力时,少林总是身先士卒,劝服可劝服者,惩罚顽固不屈者,不让他们在武林中制造混乱。

很多小说里隐藏的终极高手,就是少林寺里扫地的普通和尚。少林功夫给人的印象就是强悍无比,连名字里也常常带有听起来很强大的字眼,比如金刚、结界、罗汉等。少林四大功夫之一的金钟罩就更不用说了,给人一种让人难以靠近的无力感,就算靠近也难以突破防御。而其纯粹的宗教思想,又给人一种免疫一切毒邪之感。

如果说少林寺是中国医学的一个分支,那么它就是温病宗。

温病学堂

吴门医派是吴门医学中最具特色、技术最先进的一个流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吴门医学的主流,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长期处于世界科技前沿。

明末清初吴有性撰写了武功秘籍《瘟疫论》,阐述了疫病的特点以及不同于《伤寒论》的治疗方法后,江浙地区出现了一些相关的新理论和治疗方法。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认为“温病瘟疫非伤寒”,因此世人称之为“温病学派”,叶天士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温病派的出现也是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

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人口集中,导致疫病肆虐武林,当时各路武林高手齐心协力,共同镇压,但由于疫病成分复杂,套路刁钻,招式不合常规,伤亡面积大,共死亡78400余人,镇压行动收效甚微,武林高手不得不尝试研究新技艺,这为温病派的出现奠定了群众基础。

再加上江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气候湿润,平均气温比北方要高,为疫病的传播提供了温床,江南地区的武者们与疫病抗争了许久,在经历了多次战斗后,也渐渐摸索出了一些应对的规律。

温病学派以其强烈的创新精神在众多学派中脱颖而出,大胆将温病与伤寒区分开来,及时纠正前人的错误,不仅大大提高了实际疗效,而且填补了一些理论上的空白。

他还创造性地提出“邪气”通过口鼻侵入人体的理论,发现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口鼻,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中医传染病学形成理论。

同时,卫气映血辩证法治疗热病的原理,对传统的“六经辩证法”或“八纲辩证法”进行了补充,为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其重视实操、勇于打破常规、修订行业经典的精神也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医药的发展。

4. 崆峒派-脾胃派

用“武侠的世界”看中医

崆峒派的创始人木灵子,相传是一位牧童,遇仙得道,练就了高超的武功,之后成为一位侠义的武士,年老之后依然痛恨邪恶,其招牌绝技就是七伤拳。

说起七伤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七伤拳威力极大,一拳有七种力度。不过,如果内力不足,强行练习,会遭到反噬,损伤内脏。正所谓“一练七伤,七伤皆伤”。

在中医各个流派中,还有一个以脏腑为研究对象的流派,那就是脾胃流派。

脾胃

因为脾胃在五行中属于中央土,所以又称“脾胃学派”。李杲是金泉四大医之一,他强调脾胃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李杲善治脾胃,被当时的医家称为神医。由于他发明了“内伤”证,后人称他为脾胃学派的创始人。

李大师所著武功秘籍《脾胃论》:

卷一七论:为《内经》之本篇,各论先列《内经》原文,再阐述作者的观点。

卷中第十二论,主要阐述“脾胃内伤,百病不生”后各种症状的诊治原则和方法。

第二卷共十五篇论文,或对第一卷、第二卷的要点进行进一步阐述,或对论述不足的部分进行补充。

脾胃派攻法:

《内经》提出了“胃实则内泻;脾恶湿,则食苦燥;脾欲舒,则食甘舒;地郁则导”等治疗脾胃病的一般原则,并指出脾病虚证宜补,实证宜泻,甘药以补,苦药以泻等,成为后世治疗脾病的用药立法原则。

《脾胃论》是李大师怕后人看不懂他的《内外伤辨证论》而创作的,《脾胃论》也是脾胃学派的代表著作。

脾胃学派开创了中医脾胃学说,针对老年病提出“气旺者,胃气为本;老年调理脾胃为要;饮食调治,以寒热为宜”的论述。脾胃学说是中医脏腑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脾胃生命病理,以及脾胃疾病和吉凶脏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理论体系。

5. 峨眉派-养阴派

关于峨眉派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是金庸先生的创立。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的弟子余莲舟在其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对峨眉武术的起源作出过一个“著名结论”。余莲舟说:师父与郭小姐在少室山下分手后,便再也没有见过面。师父说郭小姐一心一意爱着一个人,就是在襄阳城外用飞石击毙蒙古大汗的大侠杨过。郭小姐走遍天下,也找不到杨大侠。她四十岁时,突然大悟,便出家为尼,后来创立了峨眉派。

小说中的峨眉派是与武当派、少林寺齐名的名门正派,武功高深莫测,门下弟子清一色为女子,掌门手握标志性的倚天剑,虽为女子,但作风雷厉风行,名震天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与阳常常被当做同义词使用,如果说男性为阳、女性为阴,那么峨眉派的“极阴”属性,在中医学派中同样可见一斑。

滋阴派

创始人朱丹溪,又名朱震亨,医界称为“丹溪翁”,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创造性地阐释了香火不断变化的规律,认为香火有“生生不息”的作用,“人无此火则不能生”,香火肆意运行即为邪火,可折磨真阴,从而得出“阳有余,阴不足”的结论。

因其注重养阴,故称养阴派。

使用武器:擅长使用药物退烧。

武术体系:认为人的生命是一种动态平衡,而这种平衡倾向于阴虚。人的阴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耗殆尽,而人到老年,大多数疾病都是由阴虚引起的。

经常食用辛辣食物、经常长期过量服用壮阳药物,最容易造成心血、肝肾阴虚,从而引起虚火上炎。

“上火”的主要表现是眼目发红、口腔溃疡、口臭、唇舌肿胀、咽喉不适疼痛、牙龈及咽喉肿胀、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便秘、痤疮、身体疲劳、烦躁、失眠等。

武术秘籍:《格致与论》、《举方法会》等。其中《格致与论》为1卷本,收录医理42篇,内容广泛,篇序不齐,颇有散文之味。论述具体方剂者,有《辟岳万论》、《食膏论》等。此外,另有杂文数篇。

《格致语论》成书于1347年,是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

朱丹溪的理论在后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总体上还是以推崇为主。有些地方,朱丹溪过分强调“阳盛”方面,对阳虚则只字未提,在临床上则强调“滋阴降火”,因此有些片面,遭到后世的激烈反对。但总体上,丹溪的理论在国内外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在中医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面。

6.昆仑派-寒害派

在中国武侠小说中,昆仑派位于昆仑山,因山而得名。昆仑派在中原武林中很少游走,鲜有人知,甚至连派主都不知道。昆仑派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位罕见的天才,后来教主励精图治,让昆仑派在中原武林中名声大噪。

中医文化中还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由于他武功高强,内功深厚,追随者众多,纷纷创立门派,毕生发扬所学。

伤寒

创始人张仲景独自撰写了武术秘籍《伤寒杂病论》,该书是流传最早、在武林中独树一帜的著作。他主张疾病的蔓延,取决于邪气的轻重、正气的强弱、医治的适宜,更符合实战。后来,弟子们经过日夜练习,为了更快地提高功力,便将中外温病的内容整理成《伤寒杂病论》,并作为该派的核心武学,而另一本书《金匮要略》则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的练习分为十个级别:

第一级包括《脉诊》和《脉评》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象、症状及预后。

第二层次为《伤寒举要》、《癫痫、湿毒、中暑脉证辨证》、《太阳病脉证与治法(上)》,主要概括六经发生、发展、治则、预后的一般规律和癫痫、湿毒、中暑的症状与治法。

第三至六层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疾病的脉象、症状、治疗及预后。

第七层至第十层主要论述霍乱的症状与治疗、阴阳变化、乏力,以及伤寒能否用出汗、呕吐、排便来治疗。

内功心法《六经》

内劲法的“六经”也是全书《伤寒论》的纲要,张仲景观察到,伤寒病虽复杂,但可归纳为六种,并借《素问》的精神,分析阳热、表实、阴寒、内虚,即“三阳证”和“三阴证”。

《伤寒论》在中医文化中占有极高的地位,其中的一些思想和治法至今仍在沿用,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其系统的辩证论治思想,不仅对外感温病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广泛适用于中医临床各科。

最终判决——

纵观中医各个流派,无论哪一流派,都有各自的特色,都有完整的医学体系,都有流传至今的经典,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治病救人,虽然方法和途径有差异,但目的都是一致的。在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医也在寻求自己的进步之路。在当今中医的诊疗过程中,派别的概念已经开始变得模糊,中医各个流派之间互相学习、融合,在诊疗疾病的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治疗疾病,并对患者自身进行系统调理,达到治病救人、强身健体的目的。

倚天屠龙记:古典中医派与现代中医派

据说,襄阳城陷落前,黄蓉将杨过送给郭襄的那把沉重的玄铁剑熔化,锻造出了倚天剑和斩龙刀,蕴含了武学秘笈,武学精髓,分别传授给二女儿郭襄和小儿子郭破虏,并留下一句话:“武林至尊,屠龙宝剑,号令天下,无人敢违抗!倚天剑不出,谁能与我争锋?”

两件兵器,无论哪一件,都足以震动武林,而两者一旦聚在一起,所能产生的威力,更是难以估量。

中医的经方派、十方派就代表了这样的地位。

古典方剂学派与现代方剂学派

我认为,经方派和现代方剂派最大的区别在于理念,经方派比较传统,在用药上带有明显的先祖特征,好的经方中医师可以做到“一剂知晓,两剂治好”,用药量稍大,药材少,用药对症,效果显著,周期短。

十方派是与时俱进的一派,不仅在方剂上有所创新,观念上也在慢慢变化。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兼顾补药,不受某一派的用药准则束缚,可以根据具体症状灵活调整方剂。但因为要兼顾的方面较多,所以用药比较复杂。在增加药材数量的同时,也减少了每种药材的用量。在治疗一些疾病时,周期相对会更长。

如果将古典方剂学派与现代方剂学派融合,在遵循古人智慧结晶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胆创新,修经典补经典,中医就会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加适应当代潮流。或许,所取得的效果一定能如倚天屠龙记一样,“统领天下,无人敢违抗”。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bbmw采集呈现,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告知删除,谢谢!

支持Ctrl+Enter提交

©2013-2023 bbwm.cn 赣ICP备2022006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