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50倍于课本的“闲书”,孩子才能形成语文能力!

天龙手游admin2024-08-12 7:06:1641A+A-

祖青说会陪你度过第2249天

很多家长甚至一些老师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学生读课外书都是“闲书”,恨不得孩子把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花在默写、背诵、写作文上……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这种想法其实是应试教育的畸形产物。

很多有文学修养的作家、学者在总结成长经历时,总会提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过很多书,就连班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常常对课外书籍、杂志情有独钟。

专家研究表明,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达到课本量的4-5倍才可以形成语言能力。段落内的阅读量太少了,我觉得这个倍数应该乘以10!可以说,读50倍课本才会形成语言能力。4-5倍太少了!】在这方面,特级教师窦桂梅是个榜样: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毕业,她班上的学生积累了100多则寓言故事,200多句古今中外警句,300多首古今诗歌,1000多首……她的学生写字流畅,说话流利。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曾经说过:“多读书的人只狼获得技能书但是没有,眼界才会开阔,志向才会远大,追求才会执着。”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但可以开阔人的视野,丰富人的学识,而且还可以让人有远大的理想和执着的追求。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陆叔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汉语三成来自课内,七成来自课外。诚然,从各种课外书中,我们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我们可以跨越时空去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也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对话。不仅如此,多读课外书,还可以提高你的写作水平。杜甫说:读万卷书,文笔如神。可以说,凡是写得一手好文章的学生都喜欢课外阅读,因为我们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好句,学到一些写作方法,积累一些写作素材。读课外书的好处多多,我想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都能深深体会到。

总之,一个人如果养成了热爱读书的习惯,他一生就不会感到孤独,就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成为一个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成长的人。 一个人如果养成了热爱读书的习惯,他一生就不会感到孤独,就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就会成为一个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成长的人。 一个懂得读书的人,他是一个容易感到孤独、烦躁、眼界狭窄的人。

◆◆◆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合读什么书?

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不同,专家认为: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书籍应该以图画为主,文字较大,书体较细。因为孩子小,不懂如何选书,所以家长要帮孩子选书。很多家长给孩子买书,发现孩子不爱看书,就以为孩子不爱看课外书。但有时候原因不是孩子,而是家长自己,可能是家长选的书籍不适合孩子看,也可能是选的书籍难度高于孩子的阅读水平。

◆◆◆

为学龄前儿童选择书籍时应注意的事项

第一,最好有图有文,图多有利于开发孩子的右脑,可以丰富孩子头脑中的形象,有利于孩子将来创造力的发挥。

第二,尽量选择薄一点的书,最好是只有一两个故事的书,这样孩子能很快看完书,有成就感和愉悦感,孩子就会想读。如果家长为了省钱,给孩子买厚厚的、图画少、故事多的书,孩子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

◆◆◆

不要错过阅读的关键期

1935年,奥地利著名生态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洛伦兹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小鸭、鹅等动物总是喜欢在孵化前两天追逐它们的第一只蛋。比如,如果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只鹅,你就会去追它;如果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人,你就会去追那个人,以为那个人是你的妈妈。而且这个习惯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果你在一两天之内就把它和鹅或人分开,那么无论鹅或人与小鹅有多少接触,它都不会去追鹅或人。这是由大脑的结构决定的。洛伦兹把这种现象称为“印记现象”,把小鹅的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又如,小羊羔出生后若几天没有和母亲在一起,它就不再合群,总是到处乱跑。鸟儿出生后最初几周如果没有成群,就永远唱不出动听的歌声”。

曾经有一个印第安男孩,在仅几个月大的时候就被狼抓走喂养,8岁时才被人从狼窝里救出来。因为长年与狼生活在一起,错过了语言、走路、动作等关键的学习。这期间她不会走路,不会用手拿东西,只会爬,习惯是白天潜伏,夜间活动,半夜嚎叫,只用嘴吃生肉。人们努力教育她摆脱狼性,恢复人性,但收效甚微。她花了两年时间才学会简单的站立,又花了六年时间才学会走路。到她17岁奄奄一息的时候,她只学会了十几个单词,智力只相当于四岁小孩的水平。

我国“猪孩”王先锋,被继父遗弃在猪圈,吃着猪奶长大,学会了从猪食槽里抢食、啃草根树皮、挖土、挠痒。直到8岁才被发现,救出后发现她不会说话、不会穿衣、不会吃东西,习性跟猪一模一样。专业人员用各种方法对她进行了3年的教育训练,但她的智商依然很低,只有68。

“狼孩”与“猪孩”均在8岁时被发现和救助,随后由专业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家给予专业治疗和矫正,然而无论教育条件如何优良,他们也无法恢复“人性”,因错过了学习的“关键期”,遭受“智力低下”的终身残疾。

根据脑科学家的研究,自然界中所有动物,包括人类,在大脑发育过程中都有一个发育时间表:哪些技能先发展,哪些技能发展较晚。大脑发育时间表显示,如果在孩子大脑发育的高峰期进行教育,效果会好得多。相反,如果孩子错过了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后再接受教育,效果就会差得多。

与之相对,还有一个例子:二战期间,一位名叫横井章一的日本士兵在东南亚丛林中迷路,像野人一样独自生活了28年,失去了说话的能力。获救后,他只用了82天就完全恢复了原有的能力。原因就是他没有错过成年前的“教育关键期”。

看50倍于课本的“闲书”,孩子才能形成语文能力!

作为一个称职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意识到关键期,不要错过孩子成长的任何一个关键期,抓住了“关键期”,教育孩子就会事半功倍,错过了“关键期”,教育孩子就会事倍功半。

◆◆◆

孩子的关键期有哪些?

1.感觉关键期(0-6岁)

从出生开始,孩子就会运用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因此,应让孩子多听、多触觉、多观察、多尝、多嗅觉,以刺激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在智慧中成长。

2.视觉发育关键期(4岁前)

这个时期,孩子的视觉感知能力发展最为迅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都喜欢“去公园”或者“出去玩”,因为户外自然风光丰富,画面生动。除了户外活动,接触色彩斑斓的世界,在室内时,也要让孩子多看绘本、漫画,开阔视野。

3.音乐天赋发展的关键期(3-5岁)

想要开发孩子的音乐智能,一定不能错过3至5岁这个音乐智能关键期,可以让孩子多听古今中外的著名音乐作品,多参加音乐活动。

4.语言关键期(3-6岁)

这是孩子学习口语的关键期,此时家长要经常与孩子说话、讲故事、提问,鼓励孩子多说话,促进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5.学习外语的关键期(3-12岁)

这是学习外语的关键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以后学习外语时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可能学不好。

6.秩序关键期(2-6岁)

教孩子认识规则、遵守规则的关键期是2岁至6岁,在此期间,父母应逐步引导孩子脱离自我中心,多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此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培养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以便将来适应社会规范。

7.想象力的关键期(2-8岁)

这个时期,家长要让孩子听自己喜欢的童话、科幻故事,看图画、看动画片、科幻片,在学会阅读之后,多读书,或者续讲故事,或者和家长轮流讲故事,以增强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8.文化敏感期(小学一至四年级)

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对文化学习的兴趣始于3岁,在6-9岁,也就是我国小学低年级时,他们对事物有很强的探索欲望。孩子就像一片肥沃的土地,随时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这个时期很多孩子好奇心很强,喜欢思考,有很多疑问,对学校课程感到“不满足”。家长可以根据孩子自身的兴趣,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包括自然、科学、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源,满足他们饥渴的文化需求。如果此时孩子的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很可能孩子在这方面的欲望就会转向其他方面,比如爱捣乱、多动等。很多聪明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等问题,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9、黄金阅读期(8-14岁)

5岁左右,孩子开始从看图到认字的发展,是孩子阅读启蒙的敏感期;5-7岁之间,应该进入大量学习单词的阶段;8-10岁之间,应该进入自由流畅阅读的阶段。幼儿识字的基础,由图片到文字的过渡,阅读兴趣的初步建立,小学中期(3-4年级),孩子应该进入人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黄金阅读期。

这是每个人一生中因生理、心理和教育发展而处于的最佳阅读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错过了大量的阅读,将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对于大多数中国孩子来说,这个时期主要在8到14岁之间,根据每个人的教育环境、性格喜好等条件而有所不同。

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和我国教育招生考试制度,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知识基础、阅读兴趣等,都是在10—14岁之间(即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大量的阅读中奠定的。由于教育条件和个人条件不同,这段时间有的长,有的短。因为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能力,能阅读课本了;下学期,各学校为了准备中考,增加了师生的学习时间和练习题量,让他们根本无暇阅读。到了大学阶段,又面临着繁重的课业、英语考试、教研、就业、实习兼职等,根本无暇专心阅读。

因此,学生在10岁至14岁四年间如果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阅读大量文学经典、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书籍,将为他们今后人生观的树立、专业的选择、人生目标的确定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果错过了这个黄金阅读期,那么在中学、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就会暴露出难以弥补的“先天不足”,到时候“治标不治本”的填鸭式学习就没什么用了,很难有效果。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bbmw采集呈现,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告知删除,谢谢!

支持Ctrl+Enter提交

©2013-2023 bbwm.cn 赣ICP备20220066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