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着文字飞行

天龙工具admin2024-06-17 18:04:3873A+A-

人之生存靠饮食,人之飞行靠言语。

回首前半生,看似一帆风顺,一路坦途,其实也是螺旋式上升。有时,山高水长,看似无路可走,却突然间,出现了一个柳暗花明的村落。因为喜欢读书写作,在文字上飞翔是我精神生活的主要状态。一天不飞翔,就觉得浑浑噩噩,很恶心。

阅读与成年

我从小就对写有文字的东西很着迷,我妈妈一个字也不识,生火的时候总是说:“不要烧写有文字的纸,否则要受罚。”于是,“尊重写有文字的纸新水浒q传中骑喂养10级,崇尚文明”的烙印从小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那时纸张很珍贵,书更是少之又少。除了上课用的课本,还有连环画。小学时,我经常用父母给的零花钱,或者偷父母不怎么在意的硬币,去公社商店买连环画,向朋友借。我的一些浅薄知识,比如中国历史故事、文学常识、社会知识、人际交往、礼仪等,都是从这里得来的。

80年代初上初中的时候,作为一个男孩的我喜欢看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林海雪原》《红日》《红岩》《青春之歌》等。江西的乡土小说有杨培金的《霹雳三部曲》《龙卷风》《红尘》、罗宣的《南国风岩》《梅》、邱恒聪的《狂飙》《最后的绿林》等,我都看得入迷。那时,《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宋宫十八朝演义》等古典小说也进入了我的视野。我就像是干涸的土地,只要有雨,不管水质如何,我都会疯狂地吸收。

进入高中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读书。我就读的万年中学是江西省重点中学,也是万年县的最高学府,图书馆藏书颇丰。恰巧我一年级的班主任张老师的夫人是图书管理员,待人热情,所以我借书十分勤快。别的同学的借书证一个学期用不完,我却一两个月就用完了,要办一张新的(每张借书证可借10本书)。由于缺乏专业指导,我借的书多是小说、通俗历史,而且多是普通作品,只为求阅读的轻松和乐趣。现在,我好像想不起来哪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学校阅览室里的《南昌晚报》、《新民晚报》、《辽宁青年》、《风流一代》等报刊杂志,却给我留下了久远而难忘的印象。

1985年至1988年,我真正知道自己想读什么书的三年,是在大学期间。我读的是上饶师范学院,那是一所普通学校,但我的专业是中文,我很喜欢中文。除了课内课外堆积如山的大量中文课本外,我还经常去学校图书馆借阅自己感兴趣的经典作品,有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当代名家小说、散文,也有西方经典著作,如《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茶花女》、《高老头》、《罪与罚》、《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莎士比亚的戏剧。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读《红楼梦》。有些人在小学、中学时就大胆地读了这部经典,而我在大学和成年后,却在嚼碎它,因为我觉得我有资格和能力去欣赏和理解它。当然,这部巨作是可以随时读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正如鲁迅所说,《红楼梦》“随着读者的视角不同,有不同的意义:儒家看到了易经,道家看到了情欲,才子看到了缠绵,革命者看到了反满,八卦者看到了朝廷的秘事”。从图书馆借来的三卷平装本《红楼梦》,我决心以“嚼碎”的态度去读。那段时间,我除了上课,还经常躺在宿舍的上下铺上,静静地看书,同时做笔记。我读得很慢,很吃力。 大观园里色彩斑斓的少男少女,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小说与现实之间似是而非或无缝的衔接,常常让我思来想去,莫名的悲喜交加。《红楼梦》让我知道,什么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什么是雅俗共赏的人生,什么是千百年功名尘埃尘埃,什么是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

不读《红楼梦》,就不可能成为大人;读了《红楼梦》,就更难成为大人。

走出心灵荒原

那年夏天,草木疯长,酷热难耐。我从上饶师范学院毕业时,已经20岁了。我像一块漂浮的石头,被一只无形的手抛到了深山老林中的万年县大荒农业中学。学校离我家有二十多里路,骑自行车穿越深山老林需要一个小时,再加上分配时我又极其不情愿,所以每次路程都显得很漫长。

学校是农村职业高中,学生很少,老师更是寥寥无几,只有两批四人大专毕业的学生,​​我属于第二批。校长很器重我,让我担任高一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我生性严肃,尽量忘掉成长路上的烦恼和不快,细心地陪伴着班里几十个弟弟妹妹。1989年下半年,我辞去了班主任工作,只给高一、高二年级教语文。业余时间显得很充裕,除了订阅的文学报刊杂志外,就心安理得地看些书。学校有个图书馆,藏书一两百册。有一次我去浏览,意外发现了《百年孤独》,一本32页的平装书,封面纸张泛黄,布满灰尘。 那时的我对“孤独”特别敏感、特别亲近,更别说《百年孤独》了!于是,我对它一见钟情,日夜抱着《百年孤独》,不想吃饭,不想喝水。

“许多年后,当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面对行刑队时,他会想起那个遥远的下午,他父亲带他去发现冰……”

这样的小说开头,成为很多年轻文坛人士争相模仿的典范。小说用当时我们非常陌生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加勒比海岸马孔多小镇布恩迪亚家族一百年来的变迁与兴衰。无论这个家族的每个人是奋斗、纵容,还是知足常乐,都逃脱不了吉普赛人用梵文写在羊皮纸卷轴上的七代人的命运:家族中的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这种无法抗拒的宿命,让人心寒不已。人类的终极意义,就是挣扎,就是孤独,就是随风飘摇。

书中无处不在的反抗感、命运感彻底将我淹没,我仿佛一下子明白了人生的哲学:奋斗的同时,也意味着死亡。

孤独的天敌依然是孤独。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情感折磨和心灵洗礼后,脆弱如芦苇的我,依靠文学与教育的双轮、读书与写作的支点、同事间真挚朴素的友情的拐杖,终于在孤山上抵挡住了“百年孤独”,走出了心灵的荒原。

后来我写道:“许多年后,面对连绵起伏的山峦和松涛声,我常常回忆起我和同事们漫步在山路上的那个金色黄昏……”

水色清澈,天气晴朗

1990年夏,在师友们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我被调到万年中学。这是我的母校,也是万年县生源最好的学校。学校对我十分信任,安排我担任一年级(五年级)班的班主任兼两个班的语文老师。我很快适应了,以新生儿般的好奇心和热情投入到新的教育生活中。班里50多个孩子聪明伶俐,活泼调皮,我把说、学、唱、摇都用上,努力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照顾好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家长都无怨无悔。我就像一个忠心耿耿的老农民,日夜做饭、耕耘着自家那一小块地。一学年,因为我是光棍,所以整天都全身心地投入到班里。 我还自觉不自觉地创新教学方式,如开展野餐、秋春郊游、实地观察写作、邀请专家讲课、组织兴趣小组、学生自行组织聚会等,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学校的认可。

大二开学的时候,我偶然读到了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这是一部日记体小说,歌颂了人类的各种爱,包括母爱、父爱、师爱、友情、对自然的爱、对祖国的爱。小说主人公恩里科是一个刚上小学四年级的意大利男孩,由于受知识分子父亲的影响很大,他学习勤奋,生活真诚友善,是一名优秀的小学生。小说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展现了他一学年的所见所闻:品学兼优的德罗西和傲慢自大的沃蒂尼都出生于富裕的中产家庭,前者真诚朴实,后者傲慢自负;加罗内和克罗齐作为平民学生的代表,一个是非分明,敢于与邪恶作斗争; 一个活泼可爱,小小年纪就帮父母挑起生活的重担。加罗菲的商业经验和机灵让人忍俊不禁,而弗兰蒂的冷漠和丑陋让所有读者都对他不屑一顾。管理和陪伴这些经历、脾气、思想各异的孩子,考验着老师的心和智慧。当我看到恩里科老师说的那句话——“除了你们,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亲人了。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了!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爱我吧!我不想惩罚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请你们对我表现出你们的诚意吧!请你们让全班同学都成为一个家庭,安慰我,给我光彩吧!”我真的忍不住激动起来。这是我在课堂上说的话——你们有缘是同学,我们有缘一起走三年,我喜欢你们,我爱你们!真心希望大家相亲相爱,就像兄弟姐妹一样。 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埋头苦干,与孩子们相处融洽,是我当时的真实写照。记得班里发生过一起偷窃事件,我怀疑是某个顽皮的小男孩干的,就悄悄地叫他到我寝室去谈。他承认之后,我安慰他不用担心事情被泄露,我会永远保守这个秘密。直到初中毕业,班里一直风平浪静。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他现在过得怎么样,过得幸福不幸福。

首译《爱的教育》的夏改尊先生说过:“没有情感和爱的教育,就好比没有水的池塘。没有水就不是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时的我,愿意做一名“水波荡漾,天气晴朗”的教师。

平凡中的奋斗

1994年9月,教了四年初中后,学校“提拔”我担任一(四)年级班主任,兼两个班的语文老师。虽然是普通班,学生文化基础比起其他两个重点班稍逊一筹,但我没有灰心,依然充满激情和斗志,拓展阅读、印制班报等。我觉得自己和这些半大不小的高中生有更多共同点。那时我已经成家立业,女儿两岁多,家务活占据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好在学生基本能自律,我只要引导好就行了。

一次自习,我到一(三)年级的班上看书,发现一个同学在看一本大书。我接过来一看,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笑着问他:“这本书好看吗?”他腼腆地说:“不错,我看得入迷了。”我问:“你能借给我吗?”

路遥是我非常熟悉、非常敬佩的一位当代作家。早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一群来自农村的高中生就争相传阅《生活》,大家都是“高加林”,梦想着逃离农村,过上城市生活。《生活》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让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没想到在自己班里遇到了《平凡的世界》,利用课余时间,一两天就如饥似渴地读完了,还向学生借了第二、三册。读完后,我极力向全体同学推荐这本小说,对我认为适合高中生看、很有感触的章节进行了朗读讲解,并延伸介绍了路遥的创作散文《晨起于午后》,几乎在两个班掀起了阅读《平凡的世界》的热潮。

我告诉学生,路遥也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在文学创作上刻苦耕耘,才逐渐走到今天这一步。《平凡的世界》是他倾尽一生的心血、用宝贵的生命写成的一本书。他是平民精神的代言人,平凡世界的开拓者,他通过作品,传递着一种平凡却不平凡的声音,一种在永恒的地球和荒凉的宇宙之间挺身而出却不匍匐前进的精神。

那时的高中课堂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强调延伸阅读的重要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把精力花在数理化、外语上。因为我喜欢阅读和写作,所以我把语文教学和课外阅读、写作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利用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看得更远、看得更远。我引用书中的话来鼓励他们:

“你不能等着别人来安排你的人生,你必须自己去争取;无论结果是快乐还是悲伤,你都可以因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活出了值得的人生而得到安慰。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惜生命,不会玩世不恭;同时,它也会给你强大的内心力量。”

奋斗从来不局限于一种职业、一种形式,不知道那些读过《平凡的世界》的年轻人,现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我断断续续和他们保持着联系,听说他们有的远在南方沿海,打工谋生,有的事业有成;有的在家乡就业,有的当公务员,有的当企业家,有的当医生老师,有的当工人农民。他们就像鸟儿叼着一把种子,撒在山川河流上,它们都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虽然大部分种子都长成了普通的、不知名的花草树木,但我们大多数人的美好世界、幸福生活,不正是因为“平凡”二字吗?

人文基础扎实

两年后,我因个人兴趣,离开万年中学,离开度过八年青春岁月的教室,来到南昌,从事编辑出版行业谋生。

在新单位领导、同事的关心下,在老同学、老朋友的安慰下,我的心情渐渐稳定下来,一边努力从事教育期刊的编辑工作,一边靠读书写字,乘着或猛或柔的文字,在辽阔的国度里孜孜不倦地飞翔。

骑着文字飞行

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2000年我报考了南昌大学中文本科函授班,边打工边上课,可谓劳逸结合。值得一提的是,我的毕业论文就是围绕《围城》写的,题目是《围城中的隐喻》。我以前看过《围城》,很喜欢里面的人物,尤其喜欢里面那些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隐喻。隐喻的大量运用是《围城》最显著的语言修辞特色。以前好像没人专门研究过,所以我决定把《围城》里的每一个隐喻都欣赏一遍,详细记录下来,归类,找出规律,分析意义,写一篇近两万字的学术论文。我的导师和修辞学教授也看了,并给予了肯定。 通过这次精读​​,我对《围城》的不朽艺术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对钱钟书先生的敬意。

我喜欢看书、买书。南昌清源书店给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滋养,让我内心强大起来。书店图书种类繁多,质量上乘,收藏了国内社会科学领域绝大部分新书。当然,我不可能全部看完,只能浏览或购买一小部分,如胡适、王小波、朱学勤、钱理群、周国平、刘宇、龙应台、余华、吴非、朱永新等现当代作家、学者的作品,以及卢梭、潘恩、托克维尔、亚当·斯密、洛克、哈耶克、帕斯捷尔纳克、索伦尼琴等西方大师的作品。一点一滴,小事的积累,使人的精神骨骼坚硬;不断的反思和写作,使人的视野和境界不断深化和超越。 无论是观察、评价教育教学,还是编辑、出版教育书刊,有了扎实的人文素养基础,就能做得很好,甚至很出色。

文字是人类思想的载体,人类借助文字可以飞得更高、更远,成为更伟大的人。

方心田,原中学语文教师,现任《教师博览》社社长、《江西教育》杂志社社长,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在报刊杂志发表文学、教育作品200余篇,出版散文集《寂静的村庄》《淡定的烦恼》《温暖》等,担任《优秀教师成长》丛书主编、《教师博览精粹》主编。

红楼梦

曹雪芹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百年孤独

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爱的教育”

作者:埃德蒙多·德·阿米西斯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0

“平凡的世界”

路遥

中国文联出版社,1994

“围城”

钱钟书撰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拒绝忘记

钱立群

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

日瓦戈医生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苏联)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教育讲座”

(英)J·洛克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朱永新教育著作集

撰文:朱永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不要跪着教导

撰稿人:吴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中国教师报,2018年6月27日,第8版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bbmw采集呈现,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告知删除,谢谢!

支持Ctrl+Enter提交

©2013-2023 bbwm.cn 赣ICP备2022006624号